▲滚动查阅原件
而汉弘集团上一次状态更新还是8月28日。当时科创板上市委2020年第65次审议会议结果公告显示:汉弘集团则因存在还需继续补充说明的内容而暂缓审议。
这是科创板开市以来,第五家被暂缓审议的企业。前四家分别是张江生物医药、秦川物联网、天合光能和前沿生物,但是前四家企业在暂缓审议后均顺利通过上市委审核,上市成功。
汉弘集团因此也成为科创板首家在暂缓审议后,被迫终止上市的公司。
造成汉弘集团此次上市失败的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被竞争对手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天智”)公司的连环举报,从公开的信息中就包括了至少8次的举报。
举报内容涉及很多,包括汉弘集团的核心技术侵权、核心技术人员认定失实、盗取源代码、虚假销售、环保违法违规等。而且在汉弘集团针对上市委的问询提交回复后,润天智都会抓住回复中的内容进行再次举报。深仇大恨也不过于此。
在润天智的举报中,对核心技术来源等几点是科创板注册制审核的关键,直捣汉弘集团的“七寸”,或是此次汉弘集团最终折戟科创板的主要原因。
汉弘集团是一家工业数字印刷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其主要产品包括数字喷墨印刷设备、软件、墨水、配件等等。
润天智也是一家自主生产数字喷墨印刷设备的公司,在新三板挂牌。
润天智认为自己具有深厚的技术研发实力,还需要耗时3-5年才自主研发PP2512UV平板机。而汉拓成立于2010年5月6号,2010年7月发布了首款UV数码打印机,命名为HT2512UV。用时仅为短短的两个月。其核心技术来源和形成存在重大问题。
▲润天智PP2512UV平板机
▲汉拓HT2512UV平板机
事件缘起于润天智的核心技术人员赵义发、李晓刚等几名主要研发人员在2009年和2010年相继离职,并入职新成立的汉拓数码公司。
因此润天智认为,因赵义发、李晓刚等人离职后入职汉拓,造成商业秘密泄露,致汉拓两个月就研发出同类产品。
润天智在2011年就陆续向深圳市公安局举报赵义发、李晓刚侵犯其商业秘密,并立案调查。
直到汉弘集团今年4月26日正式启动科创板上市审核之后,润天智在6月4日又对汉拓数码、汉弘集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犯其涉案技术秘密,并赔偿经济损失超过1.1亿元。
在举报材料中,润天智对汉弘集团“现有核心技术均为源于公司自主研发与技术积累”、“该等核心技术未收到任何第三方关于技术侵权得主张,不存在与其他第三方存在纠纷或前在纠纷情形”的答复不属实情况进行了揭露。
润天智质疑的另一个疑点是:在汉弘集团上市申请前,对赵义发、李晓刚的职务进行了调整:2020年1月,赵义发由汉弘集团研发总监变更为汉弘集团子公司弘博智能总经理,2019年11月,李晓刚由汉弘集团软件开发经理变更为汉弘集团子公司弘锐精密研发经理。经过此次调整后,汉弘集团在答复上市委时声称公司不会对赵义发、李晓刚等技术人员存在重大依赖。
润天智则认为,赵义发在汉弘集团担任研发总监有十年,而李晓刚担任软件开发经理也有9年时间。两人不仅担任研发高管时间长,而且对核心技术参与广,贡献大,在职期间完成了汉弘集团所有核心技术的原始积累,是汉弘集团的核心技术奠基人。
因此两人在上市前同时调离岗位,就显得非常不正常,考虑到当时二人还处在与润天智的商业秘密纠纷案中,因此润天智认为汉弘集团此举有明显躲避监管嫌疑。
不仅如此,润天智还一一对汉弘集团招股书中所列出的除赵义发之外的5名核心技术人员江华、李加周、李继洲、张建强、曲海东的个人履历中根本没有数码打印行业背景、且在上市前火速提拔为研究负责人和骨干提出质疑,认为有逃避监管之疑。
以目前担任汉弘集团主管研发的总工程师江华为例。在招股书中,江华的履历如下:
但是润天智则认为,江华并无行业背景,无行业工作经验,无实质性研发成果,不到半年时间,提拔为研发最高管理人员,成为核心技术人员,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上市的需求而躲避监管。不符合核心技术人员的标准第一条和第三条。
除了江华之外,润天智逐一对其他核心技术人员提出了类似的质疑,原因都是无数码喷绘行业背景、或是任职时间段、任职人员并非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
进一步的理由则包括诸如李晓刚、饶佳旺等前润天智的核心人员因与润天智有保密协议,有侵权行为,润天智会保留依法追诉的权利,因此认为汉弘集团没有将这些人员列为核心技术人员,而是选取了与润天智无关的人员列为核心技术人员,有躲避监察的目的。
这或许是汉弘集团终止上市原因中,引起上市委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
科创板注册制的顺利推行,为证券市场全面推行注册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隐藏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会成为继续完善注册制的重要举措。
在科创板上市过程中,举报已经成为协助上市委“查清”申报企业有无不符合上市标准的重要辅助手段。
在润天智与汉弘集团一案中,上市委对于润天智的举报行为也给予了回应。搜狐“王迪的生活”披露了证监会复函,在汉弘集团暂缓审议期间,证监会特意向润天智公司发去回信,对举报情况予以回应。释放出的信号也表明了,在注册制下,证监会欢迎更多的人拿着“放大镜”对申报企业是否符合上市标准提出意见和建议。
因此,未来如何符合全面注册制推行后的监管要求,对上市审核中的关键问题做到如实申报,不仅对未来拟上市企业提出了更高标准,也对保荐机构提出的更严的要求。
举报不一定能阻止竞争对手上市,但是有问题不举报,就一定形成不了威慑。
而如何进行有效举报,举报的时机与策略选择,如何针对上市审核的“七寸”进行合理举报,怎样才能避免被认定为恶意举报,都将是那些想阻止竞争对手成功上市的企业,不得不提前掌握的必修课。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